国际救助儿童会  |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云南新一轮基础教育项目在昆明正式启动

(2016年3月25日,云南﹒昆明)2016年3月23日至3月25日,救助儿童会云南新一轮基础教育项目启动会在昆明龙腾酒店顺利召开,来自大理州、普洱市、大理市、巍山县、南涧县、漾濞县、墨江县的教育局领导和各项目学校校长、教务主任等共计51人出席本次会议。本次会议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项目在云南正式启动。

云南新一轮的基础教育项目致力于改善寄宿制小学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通过对老师开展参与式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实施国家新课程改革;通过开展生活技能培训,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来提高云南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的基础教育质量。

启动会由救助儿童会云南教育项目经理张英主持,大理州教育局师训专干杨志东、普洱市教育局项目办负责人罗华芬、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运营总监张红霞、救助儿童会云南项目总经理刘丽菡分别致辞。其中,杨志东先生在致辞中说,通过参与救助儿童会的活动,他深刻了解到“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教师的传授,更多的是在于唤醒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罗华芬女士也强调“(救助儿童会开展的)参与式的培训在墨江县很受欢迎,符合当地老师的需求,对老师的影响很大,老师的参与度很高”。

会上,项目团队向与会合作伙伴介绍了救助儿童会机构理念,分享了在项目学校的基线调研结果,展示了机构的儿童保护政策、问询反馈机制等工作方式和内容,并对机构内部的行政、财务工作流程进行了简介;同时,与会人员共同学习和分享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保护理念、儿童社会情感发展、国家针对农村小学包括寄宿制小学的相关政策和其他基础教育项目的工作经验,会议的这些议程得到来自新疆教育项目合作伙伴、西藏教育团队、云南保护项目团队的支持。

通过本次启动会,救助儿童会云南项目巩固了已有的、搭建了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帮助教育局工作人员、学校领导层加深了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理解,提升了合作伙伴在儿童保护、儿童参与、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等方面的意识。

本次云南基础教育项目包含三个子项目,分别是:绫致集团(Bestseller)支持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项目为期3年(2015/9/1-2018/12/31),覆盖大理州巍山、南涧、漾濞3县的25所学校;泽西家族基金(Jersey Family Trust)支持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项目为期2年(2016/1/1-2017/12/31),覆盖普洱市墨江县的5所学校;海虹老人基金会(Hempel)支持的农村小学质量提升项目,项目为期3年(2015/9/1-2018/8/31),覆盖大理市的郊区、边远农村及山区10所学校。

儿童基础教育项目作为救助儿童会的主要工作方向之一,立足为弱势儿童和农村地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服务。项目所倡导的儿童基础教育,并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让孩子们拥有健美的身体、灵敏的头脑、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趋向发达的语言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

云南省教育厅与救助儿童会最早合作开展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项目自2000年起,在宁洱、巍山、双江3个县建立试点。在第一阶段,对试点学校的老师展开了参与式教师培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培训教材、方案和模式,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好评。迄今为止,教师培训工作已逐步推广至昆明市、昭通市、玉溪市、楚雄州、大理州、普洱市、临沧市和德宏州的50个县,共计7,400余名教师接受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师培训,超过32万儿童在参与式教学中成长,参与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推动了新课程在各项目点的实施。同时,项目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培训者和督导员,为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储备了丰富而优质的人力资源。相信在既有的资源和成绩下,新一轮基础教育项目会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情况的儿童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协助本土合作伙伴真正为农村地区儿童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

 

项目大背景

目前,中国已经达到很高的小学学龄段儿童净入学率(2011年达到99.8%)。尽管如此,城市和农村地区在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方面还存在着巨大差异。

2001 年 6 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大规模、有计划、有步骤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俗称为“撤点并校”政策。在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后,农村学校的服务半径由过去的平均 5 公里扩大到 10 余公里,最多的达到方圆 20 公里以上,发展寄宿制学校成为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解决学生上学远的主要措施。

通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总体上看,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有所提高; 然而过度撤并农村学校也造成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农村学生的辍学率上升、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农村寄宿制学校质量差、城镇学校“大班额”、学校服务学生的硬件设施的不足、年幼的儿童与家庭分离的心理压力等等。